一、故事起源
小二班小朋友在非遗博物馆寻找到了各种样式的陶制品,非常好奇怎么将一团软乎乎的泥巴制作成精致的花瓶、罐子、杯子等等并运用于生活中,于是,通过一次小调查,孩子们发现要制作陶制品可以用搓、捏、揉等方法,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良渚制陶技艺后,孩子们还发现制作陶制品有泥球成型、泥条成型等不同的方法,接着,我们在班级中投放了红陶泥、黄陶泥、白瓷陶泥等多种陶泥材料,鼓励幼儿自主尝试制作。
在制作完成后,孩子们会把自己的作品放到陶泥展览馆中进行展示,但是有一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陶罐,罐子摔到地上变碎了,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作品摔碎了该怎么办?开启了孩子们新的探索之旅。
二、故事实录
(一)七嘴八舌话碎泥
关键事件:作品摔碎了
1. 情景再现
“老师,我不小心把陶罐摔倒地上了。”叮叮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陶罐摔碎在地上,难过极了,一地的碎泥吸引了二瓜、甜橙、墨墨等小朋友前来围观。
“摔碎了就扔到垃圾桶里在做一个呗。”昕昕说。
“那太浪费了,可以用透明胶绕一圈,把泥球拼起来。”点点说道。
“我可以用胶水把碎掉的陶泥拼起来。”甜橙想了想,然后试了一下,发现泥太碎了很难拼。
“不如往里面加点水,泥就会变软,然后再搓成一块陶泥,就可以再做一个陶罐了。”二瓜自信地说道。大家一听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叮叮和二瓜一起将泥捡起来放进杯子里,然后在里面加点水。
教师碎碎念:从孩子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平时对日常的关注,能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知道加水让泥变软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支持幼儿并且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能深入探索“加水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寻找答案,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二)手忙脚乱敲干泥
关键事件一:“大泥”变“小泥”
1.情景再现
孩子们发现由于泥块太大,加入水之后导致有些泥变软,有些泥还是坚硬无比。
教师:“这些泥太大了,怎么样才能变成小小的泥呢?”
瑞瑞:“我们可以给它拿手掰开来。”
点点:“可以拿东西敲一敲呀。”
小鱼儿:“我们没有锤子怎么敲。”
小樱桃:“教室里有积木,我们可以拿积木来试试看。”
教师:“大家可以去寻找一些合适的工具来试试看哦。”
于是在我们的共同讨论下,决定把这些硬硬的泥块全部敲碎。说干就干,孩子们在教室里寻找不同的敲打工具,使出浑身的力气开始敲打,整个陶泥馆都是“砰砰砰”的敲击声。
在大家耐力的敲打下,大块的泥马上变得越来越小,刚开始六一和瑞瑞是将木棍横着敲,当泥越来越小之后,两个人发现经常敲不到,于是两个人就决定竖着桥敲,这样圆形的那一面就能敲到更多的小碎泥。圆圆发现自己找到的小锅特别好用,迫不及待地跟大家展示自己敲碎的泥,只见她拿着锅把手,将锅垂直敲下去,这样锅的整个底部就会均匀的接触到泥块。
教师碎碎念:在活动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想法丰富并且勇于尝试,能够积极地去寻找合适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敲击,在敲击的过程中还非常有安全意识,知道将另外一只手远离,实践中孩子们发现不同的材料敲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正式如此,所以在之后的活动中孩子们并没有停止尝试,而是去寻找更多的材料,通过实践探索来寻找最适合的工具。
关键事件二:满地都是泥
大家都很起劲地敲泥,泥工板随着敲击的频率震动起来,碎泥越来越多,正当大家开心的时候,点点和墨墨说道::“老师,你看,桌子上都是碎碎的泥,桌子下面到处都是。”瞬间大家都低头往下看,不仅桌子下面,就连大家的身上也都是泥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泥尽量不掉下来吗?”
六一:“要像我一样轻轻敲。”
宸羽:“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拿着积木在小泥块上滚一滚。”
教师:“哦,就像擀面杖在擀面条一样对吗?”
“擀面条”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感兴趣的孩子们马上就拿着圆柱形的积木用力的在泥块上来回滚动。
教师碎碎念:《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帮助同伴想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也能够听取同伴的建议,积极尝试探索,果然掉落的泥块比之前少了很多。
(三)有条不紊制新泥
关键事件:会下雪的泥
将干泥制作成软泥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在加水搅拌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将泥搓成一团的时候跟陶泥馆里陶泥还是有区别的,自己新做的泥总是有一些像小石头一样的颗粒,制作的时候更容易干裂,经过小朋友和教师的一番讨论后,大家知道原来是敲泥块的时候有些人敲的细,有些人敲出来的粗,孩子们将粗细不同的泥块混合在一起了。那怎么样才知道自己敲的泥已经很细了呢?怎么样在混合的时候能够将粗的泥挑选出来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一起观看了工地里筛沙子的视频,了解工人是如何从一堆沙子里挑选出细沙的。
情景再现:
小鱼儿:“我知道了,将沙子放在这个工具上面,小的沙子就从洞里漏下去了,太大的就下不去。”
教师:“孩子们,这个工具叫筛沙机,我们幼儿园可没有这样的工具,这个怎么办呢?”
崽崽:“我们幼儿园里可以找找看有没有这样一个洞一个洞的东西。”
瑞瑞:“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篮子,它是有好多小洞洞的。”
圆圆:“我看到阳台上有个捞鱼的小网,它上面有很细很细的洞洞。”
孩子们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开始去寻找、收集材料。
这天,制泥区的孩子们从柜子上拿了收集来的筐子、捕鱼网,把泥工板上的碎泥捧到筛网里,轻轻摇晃筛网,看着泥的粉末从筛网里漏下来,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又惊奇又兴奋纷纷喊道:“下雪啦,下雪啦,太好玩了。”
筛完之后把留下的那些颗粒大的泥倒回泥工板上再次敲击,用木棍擀一擀,然后在进行筛网筛选,重复几次之后,框子里收集了好多好多细细的泥,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碎碎念: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探究,发现并获得有关的生活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已经具备思考问题、思考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更为惊喜的是不少孩子还能借助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适合的工具。
三、兴高采烈玩新泥
1.情景再现:
新泥制作完成,孩子们迫不及待拿着新泥开始创作。
哆哆:“我想做一只陶泥杯子。”
二瓜:“我要做一个菠萝。”
小樱桃:“我想做一个小兔子碗。”
于是孩子们一致决定用新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制品。瞧,孩子们自主铺桌布,准备制作需要的水、杯子、笔、垫板、转盘、陶泥工具、模具等等,然后先将泥擀成均匀的厚度,将喜欢的模具按压上去,接着将旁边多于的泥去掉,有心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种不同的形状,紧接着孩子们搓圆球、搓泥条,尝试通过盘泥球或者泥条来制作立体的陶制品。
教师碎碎念: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基础之后,玩泥的兴致更高了,制作新泥激发了孩子们对陶泥的浓厚兴趣,现在孩子们的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他们就像是一群小小艺术家,在陶泥世界里尽情创造。
四、收获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体验,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得到锻炼。泥的再生活动非常符合当下幼儿回归自然、体验真实的教育理念。幼儿的经验积累是在实际感知和真实操作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绝不“纸上谈泥”。多次实际操作,孩子们的热情、兴趣一直都在,我深深的被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深深的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能找到学习资源;我们的课程,行走在没有屋顶的广阔天地;我们的成长,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追逐孩子的脚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吧。关于陶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的探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