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工作室课题《四环一线:意义学习视角下的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线上成果总结分析会拉开序幕。

在图书馆里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首先,潘素文老师的精彩分享聚焦初中写作教学策略,回顾课题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展示了课题研究中积累的丰硕成果,并分析了实践推广价值。该课题研究过程严谨有序,涵盖筹备与研讨、前期研究、实践研究、完善成果四个阶段。在前期研究阶段,团队深入阅读意义学习理论,调查写作教学现状与困惑;实践研究阶段则专注于写作教学设计实践;完善成果阶段邀请专家评估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以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需具备相关知识基础、学习材料要有潜在逻辑意义,且学习者要主动联结新旧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发展是关键,而建立意义联结、强化情境练习是重要任务。

本课题研究的写作教学支架的设计与应用极具亮点。从内涵上看,写作教学支架具有目标化、情境化、整合化、动态化特征,分为接收支架、转化支架、评价支架三种类型。其实施路径涉及外部任务环境、工作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在外部任务环境中,写作作业和外部贮存材料能辅助写作;工作记忆系统中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记忆限制;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支架注重知识网络构建与迁移应用。

在教学实践方面,提出多维情境促进内化、明晰目标前置任务等多种策略。这些策略均立足于实践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比如多维情境通过多重情境和变式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明晰目标前置任务能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发挥图示优势可促进认知生成。

0eaaedcd22d7a99a451853ac6f00272

潘老师还布置了后期成果总结工作,希望工作室老师能多分析研究案例,运用写作理论分析教学实例,提炼有助于学生认知加工环节的写作学习支架。

接着,工作室老师们就课题总结中的问题开展讨论。主要聚焦于写作学习支架的分类,写作学习支架如何在相应的认知环节运用。写作学习支架的分类的确很多,有按表现形式、功能等分类,名称也各异,给写作教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潘老师建议以接收支架、转化支架、评价支架的分类来总结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策略,建议从外部学习环境、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条路径去总结运用策略。

会上,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写作教学中设计的写作学习支架。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卡脖子”问题:工具太乱,给的写作模板、表格五花八门,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学生学完就忘,只有少数的工具能让学生真正记住写作方法,多数写完作文就丢。对此,潘老师认为要思考如何让支架隐退,降低干扰认知的因素。

最后,潘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驱动,立足课题,整理案例,撰写一篇写作教学论文。希望大家能从经验直觉到理论自觉,用理论来指导研究行动,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撰稿:章钦菡

审核:潘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