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讨
近日,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在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潘大琴老师的组织下,拱墅区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和小学数学90学时(初级班)的老师齐聚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聚焦“分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共研结构化教学路径。本次活动特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二级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指导引领,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陈群云书记、校长陈群云全程参与。
活动首先进行的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由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的任钦霞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以“分月饼”为核心活动:通过分1个、2个、3个……n个月饼,引导学生对比“每份是多少个月饼”(表示具体量)与“每份是全部的几分之几”(表示关系),发现分率仅由平均分份数决定,分量随单位“1”总量变化。随后拓展至不同单位“1”(如2千克、3小时),推导“ = 1的 = b的 ”的量率关系,深化学生对分数量的理解。最后通过圈糖、找公顷、用线段表示长度等练习进行巩固应用,并借助自评表检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分数的“量”“率”双重本质。
吴瑛老师做了《联结.联通.联评:分数“量”“率”并行的实践探索》专题分享,从教材分析、基于前测的任务设计、联评促学三方面进行设计阐述。基于学生的学习前测,直击学生学习痛点,将“量”和“率”放在一节课中,通过明晰分数的多重含义,联结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化教学。依据前测结果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从纵向比较与横向关联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厘清“量”“率”关系;重点突破对“量”的理解,建立数学模型;评价环节采用前置评价、反思迭代和教学评一致的方式,形成学习闭环,提升学生对分数“量”“率”系统化的理解。
潘华琴老师以《从“1”到“n”——在思维碰撞中寻找最优化》为题,分享团队打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的深度教研历程。她从本学期数学组面临的挑战与任务切入,先介绍“胜蓝小数人”团队,继而从选题、首战、重构、突围四个维度,生动呈现了从选题争议到试教失利,从专家指导到方案重构的全过程。分享中,潘老师娓娓道来“胜蓝小数人”的由来、“胜蓝好家属”的温暖后援以及年轻教师的蜕变故事。活动尾声,她以团队录制的视频和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作结,引发共鸣,既展现了本校教师在专业引领下“教研共生”的成长轨迹,也为区域教师提供了深度研课的实践范本。
专家引领
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率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阐述、教研历程回顾这样的培训形式予以高度肯定,随后以《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的‘学评教一致’单元整体教学》为主题开展了讲座。讲座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单元整体设计 :把握学习目标,聚焦大概念理解;单元整体设计,设计合理的学习路径;以结构化学习促进整体建构。(二)落实素养目标:明确素养目标,基于知识学习落实分解素养目标,以大概念建构实现知识深度理解、结构化。(三)学习深度发生:任务驱动学习,鼓励学生表达和思辨,促进学习深度发生,导引学生充分经历大概念理解(数学本质)、领悟的过程。
朱老师还深入阐释了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在单元整体分析方面,需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剖析学习内容的内涵本质,精准提炼大概念;其二,研究教材学习路径,判断其是否需要调整优化;其三,分析学生学情,清晰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习难点。在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上,应紧扣素养目标、大概念、具体学习目标三个维度展开。而单元学习路径的设计,则需对核心素养、大概念、本质问题和单元主要学习内容主题进行分析梳理,以结构化的方式推进,在课节学习设计中,朱老师将实现“学习深度发生”的关键策略用想问题、做任务、说想法、悟感受这12个字概括。
活动的最后区教育研究院潘大琴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感谢朱德江老师的讲座带给大家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启发,且指明一线教师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便于我们在课堂中躬身践行,切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对胜蓝小学数学团队的努力给予了大大的肯定,她认为胜蓝数学团队的磨课经历为兄弟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最后,潘老师就后续的教研活动做了布置与交流。
今天的研训活动既有课堂实践的生动展示,又有教研智慧的深度碰撞,更收获了专家引领的宝贵启示。结构化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整合重构,更是学生认知发展与素养提升的桥梁。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以团队共研之力深耕课堂,以系统思维串联教学碎片,以评价改革撬动深度学习,让结构化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阶梯!
撰稿:胜蓝实验小学 余佳庆
摄影:胜蓝实验小学 汪嘉涛
审核:区教育研究院 潘大琴